0%

随机句子由一言 API 提供

:D 获取中...

“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,能够交头接耳,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,倘不然,只要有这秘诀,就真可以登广告,收学费,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。以中国之大,或者也许会有罢,但是,这其实是骗子。”
《不应该那么写》 鲁迅

我已经记了若干天的博文,这才想起来应该为整个博客写一篇序。先前一直用两篇小诗充门面,观赏了几位大佬[1]的博客页面之后,决心要做一些正式的事情了。
于是我又选择了这个将要睡觉的时间开始。
按照我妈的说法,我仿佛永远都选择将要睡觉的这个时间点开始做所谓“重要的事”,譬如突然要给 200G 的压缩包解压缩[2],或者安装进度到了70%……总之一条,是不能关电脑,也不能安心上床,结果“搞得大家都睡不了觉”。可是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最适合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——未必能做完,但是能开个好头。
所以,现在我要写小序了。

字与码

我进入六系既成事实,那么接下来的若干年必然是与代码打交道居多。这博客正好可以记录我的编程之旅,也算是为自己留下一点纪念。
所谓码字一词,在博客的创作过程中,真可谓十分贴切。使用 Markdown 编写博文,甚至于使用 HTML。Markdown 如此之简洁和优雅,几乎融于文字之中,正是的结合。HTML 则时常将我从里拉回中。我不知道古法写作是否会长盛不衰,不过其面临这样一种对手,或许会走入另一条道路上。
古法写作,我杜撰了这个词,但使用起来很奇怪。何谓“古”,很难说清。如果用创作文字之方法区分,则没有明确的界限,或者以 AI 辅佐写作之出现来划分,又显得这个“古”字很“新”了,并不贴切。可是论其本质,那么所谓古法、码字,又殊途同归了,那就是记录记录
古代,我们往石头上刻,往竹简上刻,这就叫做“刻录”。后来蔡伦改良了造纸术,我们就往纸上记,这就叫做“记录”。记了几千年,后来发明了软盘、磁带、硬盘,我们又回到刻。以上种种,无非是留存人存在过的痕迹。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沙,无后的,一代人的时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;好一些的,也不过三四代而已。流芳百世,少之又少。而文字的生命却是决定于载体。流传千年的语言不少,而其载体是人,这又回到了人在时代面前之渺小。譬如拉丁语,早已成为冢中枯骨。而文字,文字,载体是物,物质世界正是文字世界。在这样宏观的视角来看,似乎并无必要将划清界限。
创作方面,仿佛又有所相通。这里又可说起古法写作了。不论概念,可以明确的是自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后,早已不是所谓古法写作的时代了。然而其方法和宗旨是经久不衰的,并且不仅限于,也是可以推广到上的。倘若今天我们突然需要写一篇 5000 字的法律与科技结课报告[3],那么不但要用 AI ,还要严谨地[3:1]用,所谓古法,在期末周,在水课面前,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放弃的。然而平时的创作,如果依赖于 AI ,后果确实不堪设想。文笔是一定会生疏的,危害更甚于提笔忘字,到了有口说不出、有笔写不了的地步。更何况互联网的混乱已经相当程度摧残了各种语言的时候,同样会遭遇这种困境。确实,用 CopilotFitten Code 代行一些结构高度重复的代码编写,节约时间用于思考。可是人总是顺应惰性,Tab 按个不停,一眨眼,就连思考也被自动补全了。这岂不与前述的面临一样的麻烦吗?
,这两者的界限,似乎并不那么清晰。
总之,我会尽量继续探索这二者——当然,是以一篇篇博文的形式,而非论文。也许一切明了的时候,我会写出一篇总的,来综述我的观点,而不是像这样一篇凌晨一点写的小序——。不明了的时候,当然,继续更新些别的
仿佛找到了一个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。
构建本站的时候,我的想法通常不会有明确的规划。如果您不知道从哪开始,建议您从 此处 开始探索。
感谢您的时间。


  1. 钟鼓楼Hyggge’s BlogParker’s Blog ,以及其他大佬。 ↩︎

  2. 我可能正准备游玩 The Elder Scrolls V: Skyrim 的某个整合包( ↩︎

  3. 确有其事。 ↩︎ ↩︎
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时间-------------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